大明话事人 第222节

  又走到察院外,林大官人想着两天跑了四个衙署的经历,嗟然叹道:
  “在各衙门之间来来回回,实在繁琐累人,做事效率也很低下!
  要是能集中起来,进行一站式指导,那就好了。”
  张家兄弟大致听懂了坐馆的意思,心里不禁暗暗感叹,人的欲望果然是永无止境的,很难有个知足的时候。
  能随意出入官府、包揽事务已经是地方恶霸的高配了,但这竟然还满足不了坐馆的欲望。
  听坐馆的意思,居然开始嫌弃跑来跑去麻烦,想着开衙建府了。
  这样在有事的时候,就可以把其他各衙门的官员一起召唤过来,实现那什么“一站式指导”。
  想到这里,左护法张文建议说:“时至今日,坐馆也应该有一处或者几处正式住宅了。
  最起码也该在城里有一处,这样才配得上坐馆身份。”
  林泰来点头道:“言之有理!”
  他经常住的地方,有城里孙怜怜家,那不是自己的居所;或者城外南濠街更新书院,那是社团堂口据点。
  至于在横塘镇还住在唐老头院里,而木渎镇则是住在税关衙署里。
  数来数去,在苏州城竟然没有真正的“林府”存在。
  主要是林大官人目前没考虑过婚配问题,所以对住处也就一直是胡乱对付,没怎么上过心。
  但如今身份到了这个地步,再不拥有一个正式的宅院,就有点掉价了。
  总而言之,开府必须提上日程了。
  不过林泰来想起了什么,又开口道:“其实在城里也是有房产的,张幼于老先生当初把城北桃花庵卖给了我。
  那是唐伯虎的故居,品格倒也配的上我,就是实在太小了,才二亩大小,完全不匹配我的地位。
  关键是周围住宅稠密,很难进一步把宅院扩大到配得上我身份的程度。”
  右护法张武说:“我听说过,西边枫桥镇的章家当年为了夺一块地,曾经放火烧了那块地上的寺庙。”
  虽然张武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林泰来皱了皱眉头,“如此行事,有伤天和,不可!”
  然后又说:“桃花庵大小终究太局限了,先作为一个备选地方即可。
  其实我另有一个心仪地方,但难度同样也不小。”
  张家兄弟跟了这么久,对林泰来很多心意都比较了解,便试探着问道:“城南沧浪亭?”
  林大官人答道:“是啊,这里才能配的上我林泰来!”
  这可是后世苏州城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城现存最古老的园林,逼格绝对够了。
  最关键是,沧浪亭现在是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私人,一直是官府公管或者旁边寺庙代为管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更好夺取侵吞,不怪林大官人至今念念不忘。
  左护法张文心里合计了一下说:“现如今城里民居稠密,只怕也没有多少合适地方以供坐馆施展了。
  沧浪亭周边还好,不是寺院就是祠庙,相对空旷地方也多,所以作为住宅的地段倒是非常合适。”
  林大官人便决定说:“等过几日得了空,先去沧浪亭实地看看。如果确实合适,就想法子入手。”
  拥有四大名园之一的诱惑,不容林大官人不动心。
  先把这个目标正式立起来,等各方面事态都平稳后,再抽取精力慢慢来。
  然后林大官人带着随从,就往城外走。
  回来后的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城里。如今事情阶段性结束,也该出城去看看了。
  穿过胥门的时候,张家兄弟又提醒说:“大官人这就出城?不先去解决王家怡老园?”
  林泰来随口答道:“解决怡老园干什么?”
  张文十分不可思议:“不解决了怡老园,怎么修建新城门?”
  林大官人大手一挥,“不用着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以后百姓会帮我们解决的!要相信百姓的力量!”
  出了城后,林大官人没有去老据点更新书院或者五龙茶室。
  也没有去目前社团事实上的核心地区木渎镇,调解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而是上船直奔横塘镇,然后也没在镇上逗留,又转向老家林宋村。
  林大官人作为一个堂堂的解元,虽然是武的,但也是林氏家族的第一个功名。
  按规矩必须要回村里宗祠,然后告祭一下祖宗,再向周围十里八村夸耀一下,这就叫光宗耀祖。
  对这些传统习惯,林大官人也不能拒绝,不然就真成了一个另类了。
  (本章完)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无法拒绝的条件
  从苏州城出去后,林泰来上船奔波十几里,回到了十三都五图露字圩,也就是俗称的林宋村。
  到了村里后,林大官人便发现,弄了个武解元功名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比如乡人们终于不再喊“林阿四”、“大四喜”了,见了面后普遍道一声“四爷”。
  林大官人这种大忙人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所以已经提前派了高长江回村,负责祭祖仪式以及流水席的准备工作。
  来到自家老屋外,林泰来便看到老爹林国忠躺在院中竹椅上,脸色呆滞,有气无力的样子。
  而高长江则站在旁边,陪着林老爹说话。
  林泰来吃了一惊,连忙问道:“父亲病了?身上哪里不对?”
  母亲林宋氏从屋里走出来,没好气的答道:“有吃有喝的能有什么病?就是享不了福的闲病!”
  一个习惯了努力活着的小人物,一个习惯了扛起全家责任的人物,突然之间就完全不用再努力,全家也不需要他再做什么,反而就很不习惯了。
  如今林家老大去工程队当总监工,老二去南濠街区当管事,老三去了木渎港当河快,老四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家主。
  而林老爹才五十出头,身体健康,却已经被迫赋闲。
  林泰来就对父亲说:“马上盖新房,你就有事做了!”
  林老爹回应说:“盖新房又不能盖一辈子,完工了还是无聊。”
  林泰来觉得这老爹真是令人蛋疼,又说:“如果实在闲不住,明年还是去种田好了。”
  林老爹嘟囔说:“种田也没什么意思了,无论收成好坏,对咱家也没什么大影响。”
  这也无聊那也没意思,林泰来便赌气说:“那倒是我的过错了,让父亲吃闲着的苦,受躺平的罪!”
  高长江冷哼一声,轻斥道:“坐馆你怎么跟林老爹说话呢?”
  林泰来:“……”
  谁才是老爹的大孝子?
  然后高长江又对林老爹谄笑着说:“种田挺好的,他们读书人说,这叫田园之乐。
  林老爹您这境界要赶上读书人了,让多少庄稼人都羡慕死啊!”
  林老爹心情舒坦了点,“还是高先生读过书,会说话。”
  看着失去人生目标的父亲,林泰来想到了什么,又开口道:
  “种田确实也可以很有意思,关键要看怎么种。十年才可能有所收成的田,父亲能坚持的下来么?”
  林老爹闻言反驳道:“胡扯!哪有十年才有收成的田?”
  林泰来答道:“我们苏州这地方,其实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稻谷,父亲要不要试试看?”
  林老爹愕然道:“什么稻种能一年两熟?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林泰来说:“我也没有这种稻谷,但可以慢慢培育,我估计怎么也得十来年功夫吧,所以说十年才能收成。”
  林老爹不敢相信的说:“你还懂这些?”
  江南田地本来就高产,如果一年还能种植两季,那是什么概念?
  林老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增产数目必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林泰来一边回忆着记忆里的信息,一边说:“用三五亩试验田地,三月就插秧早稻,到六七月时,将那些能成熟的稻谷留下来作为稻种。
  然后到七月下旬,再次插秧,如此不停反复。
  用上若干年时间,就应当能初步培育出可以稳定出产的双季稻种了,亩产千斤也不是梦。”
  林老爹惊疑不定的说:“这能行?”
  林泰来很随意的说:“应当可行,反正父亲闲着也是闲着,不妨试试看。”
  在原本历史时空,是在一百年后康熙年间,才开始在江南推广双季稻的。
  当时仍然处于小冰河期末尾,气候比现在还差,那时候都能成功种植双季稻,现在就更没问题了。
  林泰来所回忆的,就是历史上百年后的育种的办法,据说是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
  他也不是农业专家,只能模模糊糊的凭借记忆复述给父亲听。
  反正弄个三五亩实验田地,随便折腾无所谓,如今林泰来也不在乎这点人力物力的投入。
  主要是让父亲有点事干,有个人生目标,不至于真得了闲病。
  万一能在有生之年推广成双季稻,也算是一件大功德了。
  林泰来又对父亲劝道:“如果把这事能做成,那就是百世之功也。
  以后世世代代的江南百姓心里,都会记得父亲伱。”
  林老爹迟疑着说:“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林泰来反问道:“不然父亲你还有什么事可干?这事做下去,最坏就是浪费几亩地,又能骗你什么。”
  然后林泰来就和高长江走到另一边,讨论明天的仪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