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827节

  所以总而言之,将肥前、肥后、筑前、筑后这四国封给小西行长,是一件非常简单方便的事情。
  我已经把大部分的刺都拔掉了,完全不存在任何复杂性。”
  德川家康:“……”
  八嘎啊!今天真是从头到尾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真应了林天帅的那句话,他并不是来商量的,只是通知结果而已。
  “我会转告太阁。”德川家康又一次说出了这话。
  于是今天的正式会谈也就到此为止了,双方初步达成了“共识”。
  在回经略幕府行辕的路上,林天帅和其他列席会谈的人员都很淡定。
  对大明官军来说,“和平”并不是必选项,谈不成还能打,也没什么可多想的。
  唯独小西行长仿佛紧张,极其坐立不安。
  他还是忍不住对林天帅问道:“太阁会批准那些条件么?”
  林天帅答道:“三百万两白银也不算很多吧,还是分期九年支付,贵国能够承担得起。
  只要丰臣秀吉还有理智,应该不至于拒绝赔偿。至于以后会不会毁约,还是要看监督力度了。”
  小西行长急忙道:“在下所问并不是赔偿白银的事情。”
  林天帅仿佛恍然大悟,“你是说将西九州的四国全部分封给你这个条件?
  丰臣秀吉是否会答应,这我哪能知道?此事又没有先例,完全无从猜起。”
  小西行长自从彻底投靠天帅,重新有了梦想后,在经略幕府中一直很快乐。
  如今梦想实现已经到了最关键一步,小西行长却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状态。
  来朝鲜之前,他小西行长只是石高十四万的大名,但现在却有机会成为石高一百二十五万,还拥有贸易良港的超级大名!
  如果百万石大名美梦成真,以后这倭国天下就是太阁老大、德川老二、小西老三了!至于毛利、前田之流,都要往后排!
  当然,这一切都是天帅赐予的,天帅就是再生父母。
  “其实丰臣不答应也不打紧。”林天帅又对小西行长说:“大不了等歼灭釜山敌军后,就登陆九州岛,护送你回国就藩。
  但无论如何,等你统领西九州后,切记要多从我大明募兵,雇佣我大明官军保护领地,这是绝对不允许变的。
  至于你们倭国本地的武士,你最多留五百人作为旗本卫队就行了。”
  小西行长频频点头:“是,在下明白!反正在下同时也会接受大明朝廷册封,天帅但请放心!”
  只要能成为左右天下格局的百万石大名,顺便再垄断贸易,就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自己目前所能布局到的,就是这样地步了,至于以后就再看吧。
  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万一皇帝看到倭国居然能连续多年赔偿巨额白银,起了贪心,那就又是另一番周折了。
  ------------
  第七百五十二章 釜山条约
  林天帅和德川家康达成共识后,便共同拟定了和约条文,然后各自报送给国内。
  当和约条文内容传到京师后,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片欢欣鼓舞。
  主要是惊喜来的非常突然,君臣都没想到,这样大规模出兵还能挣钱,而且挣得不少。
  按照和约规定,今年首期赔偿这六十万两白银,差不多就能覆盖明面成本了。
  而后每年流入的四十万两白银基本就是纯赚的,当今朝廷太仓库白银年收入大概是四百万两,每年四十万两相当于增收十分之一了。
  这对连年亏空的国库来说,堪称是大补。
  万历十八年西海甘肃用兵,万历十九年宁夏用兵,万历二十年又出兵朝鲜,万历二十一年继续在朝鲜打,军费开支始终居高不下。
  林大帅四年来十二战十二捷的赫赫武功,背后则是数以百万计的成本。
  因为国库入不敷出而焦头烂额的户部尚书于慎行看到这个赔偿条文,居然产生了喊林泰来“义父”的冲动。
  要知道,虽然现在才五月份,太仓银库中就只有现银五十多万两了,而老库存银也仅剩一百五十万两。
  万历皇帝也很高兴,一是战事结束,还能有回头钱,不用自己心痛的从内库掏钱了。
  二是甲山郡的临江大铜矿那边已经有了两万五千俘虏当矿工,据初步测算一年可以交纳五十万斤铜。
  如果铸造成铜钱,大约可以铸造七千万文,价值折合白银十万两。
  这不算少了,像那御马监圈占了数十万亩所谓草场,每年经营收入也不过几万两子粒银。
  派矿监去各地开矿,往往折腾一年也没几千两银子。
  况且这铜矿还只是初步开发,等矿工数目更多后,产量还可以继续增加。
  所以大明朝廷这边喜闻乐见,对和约条文批准的很快。
  但是倭国那边明明距离釜山更近,但回馈则慢了很多。
  林天帅对此表示理解,毕竟面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完成心理建设也需要过程。
  反正他也不着急,时间在大明天兵这边,完全耗得起。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倭国太阁丰臣秀吉的反馈终于传达到釜山,准许了先前谈成的和约条文。
  被征朝大败局搞得有点内外交困的丰臣秀吉,面对和约条文也没得选。
  他必须要把被围困的剩余七万五千兵将,以及被俘的那一堆亲信解救回来。
  有石见银山在,分期赔付三百万两白银还在承受范围内。
  而且西九州地方也不是丰臣势力的核心区域,分封出去没有那么心疼。
  时间耗到六月中旬的时候,大明天帅林泰来和倭军总大将德川家康在釜山城外正式订约,并且互相交换国书,史称《大明倭国釜山条约》。
  条约涉及的方面看似很简单,无非就是两国誓约修好、赔偿数目以及方式、九州问题、被俘将领问题等等。
  但具体落实起来,却又比较复杂了,很多细节都要梳理。
  当第一批二十万两白银从倭国送到经略幕府行辕后,林天帅便对左右感慨道:“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从老老实实送银子来看,倭寇大概没有反悔的意思。
  既然就是“到此为止”,自己可能没机会参观一下那位老猴子了。
  而后林天帅就先行放了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各部回倭国。
  等收到第二批白银时,林天帅就送别了小西行长。
  并且还派了三千水师、五千步骑护送小西行长回国,以确保为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小西行长得到该有的待遇。
  站在釜山浦的码头上,大明筑紫宣慰司宣慰使兼倭国西九州大名小西行长感恩戴德,在天帅面前哭成了泪人。
  宇喜多家让他从一介商人晋升为武士,太阁让他从武士晋升为十四万石大名。
  而天帅则一口气把他从阶下囚变成了大明皇帝册封的宣慰使以及百万石大名、倭国第三人。
  林泰来对小西行长鼓励道:“去吧!来日方长!西九州百万石或许只是一个起点!”
  小西行长恭敬的答话道:“永世不忘在天帅身边接受教诲的日子!”
  站在岸边目送小西行长的船只远去后,林天帅在釜山浦参观了一圈。
  随即对身边的崔五魁说:“好像没必要再租借釜山、仁川等港口了。”
  “啊?为什么?”崔五魁愣了愣,下意识的反问道。天帅要是和朝鲜断联,那他这个朝鲜语通事作用岂不更小了。
  林泰来解释说:“战争刚开始时,一切前景都不明朗,所以要做最坏打算。
  因为大明严禁对倭通商,考虑将来对倭国转口走私的需要,所以才产生了在朝鲜国租借港口的想法,为的就是作为大明与倭国之间的中转。
  而现在有了占据西九州的小西行长,我大明可以直接和小西行长对接,不需要中转,那么租借朝鲜国港口还有何意义?
  再说朝鲜国如此贫穷,连白银、铜钱都不用,实在没多少油水。
  若仅仅为了与朝鲜国通商而租借港口,只怕入不敷出。”
  崔五魁也说不清楚门道,只能说:“当初天帅为了租借港口的事情,还是耗费了很多心思,如今放弃也是可惜了。
  再说釜山这地方极为重要,是朝鲜国和倭国之间的枢纽。
  占有了釜山,就可以阻挡倭寇入侵朝鲜国,也算是长治久安之法。”
  林泰来想了想后,答道:“说得也有道理,不租白不租,先租了再说。
  但也没必要太多了,就暂定仁川、釜山两处地方!
  以后辽东、天津卫、山东的船只,可以沿着朝鲜海岸线,经过仁川和釜山航行。”
  回到经略幕府,德川家康又派人过来传话,想谈一谈释放被俘倭兵的问题,为此可以补充条文。
  但是这个提议被林天帅一口拒绝了,被俘倭兵需要进行劳动改造,所以不接受任何谈判。
  要是把两万五千矿工都释放了,那生产怎么维持?一时间又能从哪里找来如此多优秀矿工?
  ------------
  第七百五十三章 重塑国际秩序
  最后林天帅经过反复掂量过后,决定还是向朝鲜国租借港口,虽然为了长期维持这些港口需要付出一些成本。
  从商业角度来说,因为朝鲜国的贫困状况,如果不作为走私中转站,港口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并不大,长期维持几个港口大概是要赔钱的。
  但这些港口却又有另外一项价值,位于北方和倭国之间的航道上。
  这时代的航海技术有限,最安全的航道仍然是紧紧沿着海岸线、岛屿行驶。
  从大明北方的天津卫、山东出发,都可以先到辽东,然后继续沿着朝鲜国海岸线一直向西南,过了朝鲜再经过对马岛,就能到倭国本土的九州岛西部。
  而西九州则是接受双重册封的百万石大名小西行长的领地,也是大明影响力向倭国内部延伸的桥头堡。
  原本这条横跨三国的航道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说没人有能力打通三国,但以后可就说不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